《中国茶叶》2025(8):综述茶园生产机械化、茶业数字化技术应用进展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一头大象-普洱茶

《中国茶叶》2025(8):综述茶园生产机械化、茶业数字化技术应用进展

本期亮点

茶园生产管理主要包括耕作、除草、施肥、修剪、植保、采收、运输等环节,机械化技术装备的应用可以起到节本增效的重要作用。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作为农业工程科研领域国家级研究所,在本期发表了题为《2024年茶园生产机械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的综述论文,以期为机械化、智能化并行发展的茶园生产管理技术体系建立提供参考。

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茶产业的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茶业数字化技术应用研究进展与展望》系统综述了数字化技术在茶产业中的研究与应用现状、现存主要问题,以期为茶产业的智能化升级和标准化体系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2024年茶园生产机械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陈佳,蒋清海,韩余,占才学,陈彬,孙翔灵,宋志禹*

摘要:茶园生产管理机械化是我国茶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梳理了2024年国内外茶园生产管理机械化技术及装备研究概况,重点突出国内技术装备研究重点,归纳当前发展瓶颈与挑战,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为建立机械化、智能化并行发展的茶园生产管理技术体系提供参考。

茶业数字化技术应用研究进展与展望

魏沙沙,林小妍,李淑娟,兰华清,骆新峥*

摘要:以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正深度融入茶产业链,从种植管理、生产加工到产品溯源、智能管理等环节,全面推动茶产业向智能化、精细化方向转型升级,为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和发展路径。文章系统总结了近年来我国数字化技术在茶产业中的研究进展,梳理出当前茶产业领域数字化技术研究与应用的不足,并提出了未来茶产业数字化技术应用和研究的方向与建议,以期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武夷岩茶风味特征与感官审评研究进展

杨化高,袁碧枫*

摘要:文章系统综述了武夷岩茶风味的影响因素及其感官审评研究进展。“岩韵”作为武夷岩茶品质核心,源于生态环境、茶树品种及加工工艺的协同作用,代表了岩茶独特的香气和滋味。文章分析了岩韵关键风味物质及其与感官品质的关联,探讨了传统审评体系的局限性以及感官组学、电子舌等现代技术在揭示风味物质基础中的应用。未来研究方向包括解析生态-工艺交互机制、构建风味量化指标及开发智能审评工具,以推动品质评价的科学化与标准化。

阶梯输送式采茶机采摘效果综合比较研究

姜洪新,王东林,刘皓央,陆德彪,韦持章,张丽平,肖强,李鑫*,李杨*

摘要:为探索名优茶机械化采摘的可行方案,研究以阶梯输送式采茶机为对象,综合比较其与单人便携式采茶机、人工手采的采摘效率、采摘质量、成本与经济效益。结果表明,采用梳叶分区切割与芽叶阶梯输送技术的阶梯输送式采茶机可显著提升采摘质量,芽叶完整率达87.2%,高于单人便携式采茶机和人工手采;其采摘效率为42.1kg/h,是人工手采的4.3倍、便携式采茶机的72.1%;单位面积的采摘成本仅为人工手采的30.6%,较人工手采经济效益提升5.9%。研究表明,阶梯输送式采茶机在采摘效率、采摘质量、成本与经济效益等总体表现上具有明显优势,能够为名优茶机械化采摘提供新选择。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福鼎有机白茶碳排放案例研究

郝敏,陈怡,蔡烈伟,吴振利,占少琴,李鑫,林志斌*

摘要:以福鼎有机白茶为研究对象,采用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系统评估其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情况。通过构建白茶从种植、加工、运输、销售到消费各环节的系统边界,运用碳排放核算模型进行定量分析,旨在揭示白茶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碳排放特征及关键影响因素,进而提出针对性的低碳优化策略。研究结果表明,1kg福鼎白茶的总碳排放量为17.62890kg,其碳排放主要集中在茶叶种植和加工环节,分别占34%和38%;电力使用和有机肥的施用是影响碳排放的关键因素。此外,研究发现,运输阶段和废弃物处理阶段的碳排放量相对较小,但仍然需要关注。基于研究结果,文章提出了优化方案,不仅为福鼎白茶生态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福鼎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云南野生茶嫁接茶树鲜叶加工滇红茶品质分析

苏红飞,陶仕科,张义贤*

摘要:为探究云南不同区域野生茶嫁接茶树鲜叶制作滇红工夫红茶的品质,选用13份云南不同区域的野生茶树种质资源人工嫁接后的茶树鲜叶,用传统工艺加工滇红工夫红茶,进行感官审评和理化分析。感官审评结果显示,不同种源的野生茶嫁接茶树鲜叶加工滇红工夫红茶,其感官品质差异明显。在理化成分方面,13份野生滇红工夫红茶水浸出物含量为38.33%~50.95%、游离氨基酸含量为1.52%~3.12%、茶多酚含量为12.58%~20.08%、咖啡碱含量为2.54%~3.90%、可溶性糖含量为2.58%~4.75%。研究为揭示云南野生茶品质及其资源利用提供了参考。

江城县茶园土壤养分状况分析与评价

陈洪云,陈强,罗梓文,杨向德,曲浩,龙丽雪,陈龙,汪云刚,龙亚芹*,陈林波*

摘要:云南省江城县作为中国普洱茶的核心产区,其茶园土壤养分状况直接影响茶叶品质及产业可持续发展。针对长期粗放管理导致的土壤退化问题,研究系统评价了江城县6个茶叶主产乡镇的土壤养分特征及肥力状况,基于90个土壤样本的11项指标,揭示了土壤肥力空间分布规律及关键限制因子。结果表明,江城县茶园土壤整体呈强酸性至微酸性,区域差异明显,其中嘉禾乡等区域土壤存在酸化风险;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全氮含量中等偏上,有效磷普遍匮乏且空间变异极大,有效钾区域差异显著,钙、镁普遍匮乏,铁、锰高度富集,有效铜、锌则严重不足。建议采取“酸化调控-精准施肥-微肥补充”综合治理策略:通过施用有机肥改良酸化土壤,分区优化磷钾配比,补充钙镁磷肥及铜锌叶面肥,并推广绿肥间作以维持土壤有机质稳定。研究不仅为江城县茶园土壤的定向改良和可持续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云南及相似生态区茶园提质增效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

不同茶树品种茶橙瘿螨种群动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联性研究

杨文波,包强,王沅江,肖蕾,曾泽萱,周凌云*,杨辉*

摘要:为揭示茶橙瘿螨的种群发生规律及其环境驱动因素,系统监测了1年内湘波绿、福大61和红叶茶3个茶树品种不同叶位螨虫的数量,并分析其与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茶树品种间抗螨性差异显著,福大61全年茶橙瘿螨发生量最高,年指数均值为6.61,分别是湘波绿和红叶茶的1.37倍、2.55倍;螨虫主要集中于芽下第3叶(湘波绿和红叶茶)或第5叶(福大61);温度调控呈现双阈值效应,冬季低温期(≤10℃)易诱导种群爆发,指数最高达21.90,而夏季高温(≥25℃)则显著抑制其活动。研究揭示了茶橙瘿螨的发生规律及其与茶树品种、叶位分布、气温之间的关系,为茶橙瘿螨的精准防控、茶园品种优化,以及气候响应型生态管理策略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对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饶自蕾,颜一军,陆建伟,严慧婷,常润润,李媛媛,赵红艳,白捌普,李春霖,高峻*

摘要:为提高肥料利用率,进一步促进茶产业提质增效,文章通过田间试验验证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对茶树鲜叶产量、茶叶品质和茶园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处理相比,施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的新梢密度、一芽一叶密度和一芽二叶长度分别提高了128.77%、191.35%和29.01%,虽然一芽一叶百芽质量下降了27.72%,但鲜叶嫩度较高,茶树新梢生长较好,因此最终当季春茶产量提高90.29%。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有利于茶树新梢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和咖啡碱的积累,鲜叶内含物质更丰富。施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茶树新梢制作的成茶品质最佳,其绿茶香气高爽带花香,滋味醇厚鲜爽;红茶香气甜香馥郁、带花蜜香,滋味醇厚回甘、带花香。结合经济效益分析发现,施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年均净收益为164160元/hm2,与不施肥处理相比,年均产量和年均净收益分别提高137.50%和132.75%。综合来看,施用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能有效提高茶树鲜叶产量,改善茶叶品质,提高茶园经济效益,可作为茶产业提质增产的一种有效管理手段推广应用。

广西百色市右江区野生茶树资源分布现状调查研究

潘启友,钟勇*,安丰轩,梁汉高,覃福方,刘迪,韦淑丹,古能平,黄金丽,梁爽,雷荣柯

摘要:为明确百色市右江区野生茶树分布现状,研究采用国土三调卫星影像结合地理信息技术,通过实地样带调查法,借助奥维地图、新知卫星地图等软件,对右江区野生茶树群落分布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右江区野生茶树集中分布于东经106°13′36″—106°23′53″、北纬23°38′10″—23°45′39″,海拔高度1191~1456m区域,总分布面积2596.88hm2,种群数量约62.95万株,平均密度242.41株/hm2,主要分布于大楞乡巴平村、大楞村、平漫村,龙和乡龙洪屯,泮水乡谷七村等地的山沟和山谷地带。对281株样株的形态特征分析显示,样株均为乔木型,树高300~2000cm,树幅100~1300cm,基部径围40~230cm;叶片以长椭圆形为主,叶长10.0~24.5cm,叶宽4.0~10.0cm,叶脉7~13对。右江区野生茶树资源丰富且集中连片分布,呈现海拔分布范围狭窄、微地形依存性强、群落共生特异性等特征,群落具有显著的生态适应性和遗传多样性,但野生茶树生存面临滥采乱伐、保护措施不当及林地开垦等多重威胁,亟需建立专项保护机制并制定科学开发利用规划。

茶文化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研究

谢镜玲,朱海燕*,罗睿勍,贾茜茜

摘要: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调查方式,并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以青少年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考察了茶文化教育对其茶道认知、茶艺掌握及茶礼理解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茶文化教育显著提升了青少年对文化内涵的认知水平;此外,随着教育对象年龄的增长,茶文化教育在技能提升方面的作用愈发明显。

洞口古楼乡“四彩”融合茶旅模式研究

何依博,谢镜玲,朱海燕*,魏琨

摘要:洞口县古楼乡位于雪峰山腹地,茶文化历史悠久。近年来,当地以茶产业为基础,积极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实现经济多元化转型。文章通过深入分析古楼乡当前茶旅融合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系统梳理其茶旅融合资源后,归纳为红色文化资源、绿色自然生态资源、黄色寿文化资源及白色宗祠文化资源四大特色,据此创新提出“四彩”融合茶旅模式,具体包括春山三色茶旅汇、红途映夏绿白融、金秋茶寿红绿汇和四色冬韵茶乡行4个主题。最后,针对当前发展瓶颈,进一步探讨提出了促进古楼乡茶旅融合的策略建议。

横州市茉莉花产业科技创新现状与对策

马进森,温立香,潘兰金,陈家献,于敬亚,黄雅芝,袁冬寅,张栩浩,黄瑜,张芬*

摘要:横州市是我国最大的茉莉花和茉莉花茶生产中心,被誉为中国茉莉之乡、世界茉莉花都。文章深入剖析了横州市茉莉花产业科技创新现状,指出其在品种选育、种植和加工等方面存在的瓶颈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为横州市茉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思路。

安康市茶产业现状及高质量发展对策

赵卫国,塔娜,贺心茹,张丽琼,王天运

摘要:茶产业是安康市的主导产业,为当地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奠定了重要基础。但安康茶目前仍存在采摘成本高、茶鲜叶利用率和茶产量低、茶品质不稳定、茶质量标准较难统一、科技人员缺少及茶叶品牌知名度不高等问题。文章针对安康茶产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剖析,提出了良种培育、茶园机械化作业、夏秋茶综合利用与开发、科研技术攻关与科技人才培养、茶品牌建设、茶旅融合等建议,以期为安康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依据。

乡村振兴背景下日照绿茶产业发展策略探析

徐小帆

摘要:作为中国北茶的代表,日照绿茶凭借其独特品质脱颖而出,推动茶产业成为日照市基础最好的农业特色产业。但作为后发茶区,日照绿茶在发展中同样也面临着困境,如产业链条脆弱、科技赋能滞后、品牌价值提升受阻、市场生态失衡等。为应对这些挑战,使日照绿茶产业能够立足茶而不困于茶,依靠茶而不依赖茶,文章从强基固链、数智赋能、文化铸魂、生态共治4个方面提出建议,以期能够推动日照绿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以茶富市,实现乡村振兴。

“茶叶深加工与综合利用”数字化课程建设与实践

杨晓萍,黄友谊,余志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课程教学已难以满足当前教学多元化的需求,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全球教育界的共识。“茶叶深加工与综合利用”是茶学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课程。该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创新发展性,是培养数字时代茶学创新人才的重要突破口。文章通过明确教学目标、精选数字课程资源、优化教学方法、构建多元化评价方式等途径,对“茶叶深加工与综合利用”数字化课程进行建设与实践,以培养茶产业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

绿色发展视域下茶类农业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策略研究

他淑君,周雄,郑芳*

摘要:文章对茶类农业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管理进行了系统整理与研究,认为茶类农业文化遗产存在保护政策落实不到位、群体整体认知程度不高、遗产系统茶文化面临冲击等问题,同时面临青年劳动力流失、传统技艺无以为继的威胁。基于此探析了茶类农业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思路,尝试构建茶类农业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框架,提出从加强遗产地群体生态文明教育、探索生态博物馆保护管理模式、立足茶文化遗产认证生态产品、挖掘茶文化遗产发展可持续旅游、遗产地低碳生产实现茶业生态化等5个方面加强茶类农业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以期为茶类农业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提供借鉴。

来源:中国茶叶,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